“情緒消費”是慰藉良藥還是隱形陷阱?

      2024-11-25 14:39:21 作者:凡悅

      20241125101106622-23-9064c.jpg

      不開心在網上找個人哄、睡不著連麥找人唱歌、起不了床訂個叫醒服務……在當下快節奏的社會中,情緒消費作為一種新興的消費模式,正逐漸成為年輕群體的新寵。然而,調查發現,情緒消費服務存在個人隱私泄露、價格與服務不明確、不透明等風險和問題,部分商家甚至“打擦邊球”,提供可能違法違規的涉黃服務。(11月18日 央視網)

      所謂情緒消費,是一種以滿足消費者精神需求為核心的消費形式。情緒消費之所以受到年輕人的青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滿足了人們在高壓生活下對情感慰藉的迫切需求。無論是工作中的壓力,還是生活中的煩惱,情緒消費都提供了一個即時的釋放出口,讓人們在虛擬的世界里找到一絲溫暖和慰藉。那么,情緒消費真的靠譜嗎?

      事實恐怕并非如此。情緒消費背后暗藏著諸多風險和問題。在電商平臺上,陪聊人員被分為“盲盒、金牌、男女神、首席、錦鯉和翹楚”等不同級別,服務類型多樣,價格差異巨大。但商品銷售頁面上,情緒服務產品的服務內容、服務時間、從業人員資質等信息往往模糊不清。有些陪聊人員并不具備心理咨詢相關資質,卻聲稱對心理學有濃厚興趣和相關經驗。商家無法提供詳細的產品信息,且情緒消費市場的從業人員資質參差不齊,這些都有可能給消費者帶來潛在的心理傷害。

      更有甚者,部分商家為了謀取暴利,不惜提供低俗、不良甚至違法違規的情緒服務。例如,有電商平臺客服明確表示可以提供類似“線上女友”的服務,服務內容包含大尺度的視頻聊天,且價格不菲。這類服務不僅違反了社會公德和法律法規,更有可能對消費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影響。

      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狀況年度報告(2023)》指出,情緒消費已成為影響年輕一代消費決策的新熱點。情緒消費行業已形成產業鏈,其背后暗藏的問題不容忽視,行業規范顯得尤為重要。

      情緒消費不應成為法外之地,更不應是消費者心理的“陷阱”。情緒消費相關行業需要做好真實的信息披露,確保服務內容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平臺作為情緒消費服務的主要載體,也要審核好平臺內經營者的相關資質,對服務全流程進行必要的監督和管理;消費者在享受情緒消費帶來的便利和慰藉時,應保持獨立思考和自我成長,不斷提升心理素質和應對能力,共同維護情緒消費這一新業態的健康發展。

      唯有商家、相關平臺及消費者攜手并進,共同發力,才能推動情緒消費市場的規范發展,讓其真正成為人們情感慰藉的“避風港”。

      (來源:紅網)

      責任編輯:陳平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