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密集下調費率后,多家銀行理財公司日前相繼對旗下理財產品申購金額及上限進行調整。
日前,建信理財發布公告稱,為更好地提供理財服務,該公司擬調整部分理財產品起購和遞增金額。實際上,除建信理財之外,中銀理財、平安理財、上銀理財等此前也對旗下理財產品申購金額及上限進行了調整。
受訪的業內人士表示,通過降低申購門檻,可以為投顧業務提供更為靈活的操作空間,使得投資者能夠以極低的成本參與投資中。
起購額從1萬元降到1分錢
建信理財發布的公告顯示,其旗下的“建信理財惠眾(日申月贖)固收類產品(中旬)第1期”“建信理財惠眾(日申月贖)固收類產品(中旬)第2期”“建信理財惠眾(日申月贖)固收類產品(下旬)第1期”“建信理財嘉鑫固收類最低持有7天產品第4期”“建信理財嘉鑫固收類最低持有14天產品第7期”“建信理財嘉鑫固收類最低持有30天產品第6期”“建信理財嘉鑫固收類最低持有60天產品第4期”,這7只理財產品的起購和遞增金額由1元起購、以1元的整數倍遞增,下調至0.01元起購、以0.01元的整數倍遞增;“建信理財龍鑫固收類最低持有1年產品第2期”則由1元起購、以0.01元的整數倍遞增,調整為0.01元起購、以0.01元的整數倍遞增。
除了建信理財外,中銀理財、平安理財、上銀理財、興銀理財等此前也對旗下理財產品申購金額及上限進行了調整。興銀理財添利8號凈值型理財產品、平安理財天天成長3號34期現金類理財產品H等產品起購金額都為0.01元。
長期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李繼軍稱,現在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非常豐富,一方面是風險等級不同,另一方面是時間長短不同。“以前理財產品的起購點都是5萬元,后來降至1萬元,現在是100元起購,個別的1元起購,1分錢起購的沒有見過。這次多家銀行都推出了1分錢起購的理財產品,還沒有嘗試過,不過對我們來說,比較合適吧。”
濟南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理財經理張萍稱,1分錢起購的理財產品基本都是新品發售,是低風險產品,而且持有期也比較短。“這種門檻更低的1分錢起購的理財產品可以讓更多的消費者嘗試購買。”
張萍說,除了銀行理財外,不少公募基金也出現了1分錢的投資門檻。如中歐基金宣布,調整旗下部分基金的最低交易限額,旨在讓更多投資者能夠輕松入場。中歐基金表示,各代銷渠道單個賬戶單筆首次最低申購金額調整為0.01元(含申購費),單筆最低定投申購金額(不開通定投的基金除外)調整為0.01元(含申購費)。據了解,中歐基金此次調整交易限額的基金,均為指數基金。
此前,嘉實基金、華寶基金、泰康基金等多個公司均下調了部分基金的最低交易額度。如,嘉實上海金ETF發起式聯接基金的最低申購金額從之前的1元下降至0.1元,華寶中短債債券基金的申購門檻同樣大幅降低到0.1元。
申購門檻開始分化
對于為何將申購門檻降至1分錢,張萍認為,理財產品作為“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和數字金融?)之一的普惠金融的落腳,讓中低收入群體“升財有道”。
張萍稱,在過去,傳統財富管理行業的服務對象多是高凈值客戶,如何向中低收入群體提供與其投資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理財產品及服務,成為銀行理財轉型發展的重要課題。也正緣于此,普惠型理財的概念一經提出就備受矚目——而“普惠”,顧名思義,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公平和準入問題。
事實上,在2018年之前,個人投資者要有5萬元以上才可以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單這一項,就將很多低收入人群拒之門外。隨著2018年《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落地后,理財產品銷售起點由5萬元降至1萬元。2019年6月后,隨著理財公司相繼成立,理財產品投資“門檻”進一步降低,100元甚至1元參與投資越來越常見。現在部分風險較低的理財產品則將申購金額降低至1分錢。
張萍稱,現在理財產品的投資門檻出現了分化。“部分低風險理財產品的投資‘門檻’降至1分錢,但風險水平相對較高的理財產品可能會提高購買‘門檻’。”
正如張萍所說,已經有部分理財產品選擇上調申購金額或下調最大購買金額。
如平安理財自10月14日起將“天天成長3號35期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P份額”認購起點金額、申購起點金額由0.01元升至1元;中銀理財則將“(薪享)中銀理財—樂享天天”、“(薪享)中銀理財—欣享天添”、“中銀理財—(1個月)最短持有期固收增強理財產品”,這3只理財產品的申購起點金額由1元升至100元。
除產品起購金額調整之外,部分理財公司下調了理財產品單戶累計最大購買金額。如,上銀理財此前將“‘易享利’系列開放式(28天持有期)理財產品WPEK23D2801期”的單戶累計最多購買金額由1.2億元降至4000萬元。
在濟南一家資產管理公司的高級資產規劃師李娜看來,不管是下調門檻還是上調門檻,理財公司都是基于風險而定。“下調理財產品申購金額可能是為了吸引更多的小額投資者、擴大市場份額;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更低的起購金額和遞增金額降低了投資門檻、增加了投資靈活性,簡單說就是讓更多的人進入理財市場。”
“部分理財公司則是因為市場定位、風險承受能力等原因對產品的申購金額進行上調。”李娜分析,“通過調整申購‘門檻’來管理風險,對于理財公司而言,提高申購金額能夠方便機構管理、降低風險。”
(來源: 經濟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