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了一份6毛錢的保險,實際一年需要繳納300多元。”據媒體報道,宣稱“首月0.6元”就有百萬保額的某款互聯網保險,卻變成了風險之源,想想就很諷刺。
這不過是“首月0元”保險的變種。近年來,監管已下發多個文件,叫停了該業務。但披上“魔方業務”外衣后,這一模式又卷土重來,其運作邏輯大體不差:以免費贈險或以低保費、低保額、高免賠保險等方式吸引客源,進而引導客戶“升級”投保常規百萬醫療險。
看似處處讓利,實則步步是坑。首先,“首月×元”不過是概念游戲,保費的大頭都被攤到了后期,該告知的保險責任卻被輕輕帶過:比如,客戶告知書、服務協議等關鍵文件竟然可以一鍵勾選“已閱讀”;其次,明明投保已經完成,卻用諸如“保障完善”之類的話術,讓客戶再去買入遠超預計金額和實際需要的產品;再次,廣告鏈接暗藏玄機,一不小心就“被投保”,還能悄悄地開啟“自動續費”;最后,當客戶發現已經上當,卻遭遇投訴無門,退保的入口所藏之深,堪比商家的千層套路。
真正的誠意,不看吆喝看服務。動輒把“免費”掛在嘴邊,消費者反而應該提高警惕:其一,羊毛出在羊身上,免費的往往是最昂貴的,“小恩小惠”背后都是精算;其二,個別險企利用人的“損失厭惡”,制造出“不下手就錯過”的錯覺,比如,首月保費雖然只有幾毛錢,但由于保險一般都有一定的等待期,百萬醫療險較難觸發,對客戶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反之,險企卻能借機將客戶“圈起來”,繼續拓展其他銷售業務,甚至滋生出誘導消費、電話信息騷擾等亂象。
相較于其他商品,保險產品有許多特殊性。它是無形產品,無法試用,且各種條款較為復雜,這就意味著消費者決策成本高,口碑效應極為重要。片面追求短時間內的銷售規模,不斷翻新“忽悠式營銷”的把戲,不僅是單純的短視行為,更是加劇了惡性競爭,影響了整個行業的聲譽,挑戰了法律的底線。2022年7月,某保險公司就因銷售保險產品時宣傳“首月0元”“首月0.1元”等,與產品備案的條款費率不一致,被銀保監會罰款100萬元,相關責任人也受到了處罰。
立得住信任,才能贏得未來。一方面,監管既要把握全局,也要照亮“隱秘的角落”,正如有業內人士表示,在此前監管嚴控之下,規模較大的機構基本已形成一定的合規意識,但一些中小保險中介機構容易鋌而走險。另一方面,保險的基本功能是風險轉移,個別險企若是想偷偷轉嫁給客戶,還是趁早收手,莫等到失信再難挽回。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