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球資產管理規模重回正增長,國內市場在‘資管新規’實施后由外延式的高增長階段進入內涵式的高質量發展階段,行業規模穩步增長3.41%至138.38萬億元。在新的經濟復蘇周期和高質量發展背景下,中國資產管理行業面臨著深刻轉型,肩負著為經濟社會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和助力共同富裕的歷史使命。”光大理財近日發布的《中國資產管理市場(2023—2024)》報告(下稱“報告”)顯示。增長模式變革的時代背景下,居民財務將面臨再配置,理財理念和投資價值觀也將重構,這都對資管機構提出了更多要求。報告建議,在市場低利率和投資者風險偏好降低的“雙低”時代,資管機構需要提升四個方面能力以應對潛在的低收益環境。
報告顯示,2023年,資產管理行業全面實現凈值化、規范化轉型,回歸資產管理本源,資產規模在曲折中小幅增長,各資管子行業在逆境中曲折前行并呈現分化趨勢,行業格局重塑。其中,銀行理財從2022年底的市場沖擊中有所恢復,但理財規模同比仍下降3.10%;公募基金規模延續緩慢增長態勢,同比增長4.95%;保險行業保費收入較快增長,保險資管規模增速達10.47%;信托行業在經歷新規落地后持續轉型,規模大幅增長,同比增幅達15.64%,增速領先其他子行業。另外,私募基金監管更趨規范,行業回歸穩定態勢,券商資管、期貨資管通道業務持續壓縮,行業總規模繼續下降。
具體來看,截至2023年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達26.80萬億元,雖然連續兩年下降,但觸底跡象顯現。2024年一季度以來,在存款利率下調以及機構配置力量作用下,債市表現良好,銀行理財規模進一步恢復。投資收益方面,2023年銀行理財產品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6981億元。其中,理財公司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5242億元,同比增長0.85%。另外,過去一年,公募基金行業的管理規模也進一步提升,總規模達37.26萬億元,規模占比從26.53%進一步提升至26.92%,繼續領跑資管子行業。其中,不包括公募基金公司管理的私募資管計劃和公募基金公司管理的養老金,公募基金規模為27.60萬億元,首次超過銀行理財規模。
“2023年以來,中國居民金融資產中現金及存款占比階段性提升。拉長時間周期,我們認為低收益環境下,居民金融資產結構在不同風險收益特征資產之間的占比或重回均衡。”報告中指出,長期來看,打破剛兌、存款利率下行后各類金融產品的風險收益屬性更加清晰和市場化,有助于居民形成正確的風險收益預期,在此基礎上,風險收益、期限匹配等帶來的投資體驗改善、跑贏通脹的收益率底線要求、資本市場自身的高質量發展都將推動居民資金從存款再次進入資本市場。就金融投資而言,報告分析指出,當前居民風險收益相匹配的意識逐漸清晰。2018年的“資管新規”打破剛兌,2022年底銀行理財“破凈潮”,連續三年的資本市場下行,都是較為深刻的投資者教育現實實驗。一系列變化都促使居民對各類資產風險收益特征進行重新認識和定位,同時更重要的是,對自身整體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審視,推動資產配置回歸自身真實風險偏好。
展望未來,報告指出,面對潛在低收益環境等,行業需從傳統的配置“票息”向配置“能力”轉變,探索規范化發展另類投資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創新產品設計匹配資金需求。相關機構當前應提升“四方面能力”應對潛在低收益環境:一是提升利率債投研能力,應對固收市場類利率化;二是積極發展國內ETF市場,布局被動指數投研能力;三是規范發展非標市場,向另類投資轉型;四是匹配資金需求與偏好,提升產品創新能力。
同時,報告建議,在原有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實踐的基礎上,推出二類公募資管產品。二類公募資管產品指面向一定投資者、投資起點金額較高(如50萬元以上),允許小比例投資另類資產(含非標債權及股權資產),具有一定封閉期的公募資管產品,其相應底層資產可以采用混合估值或引入收益平滑機制等估值方法。該類產品一是可以為普通投資者提供低風險投資渠道;二是可以通過公募產品為股權投資市場匯集更多長期資金,支持科技創新產業發展。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