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吉林,稻田連綿,金黃的稻穗在微風中輕輕搖曳,空氣中彌漫著豐收的味道。站在試驗田旁,斯慕士·利斯瓦尼索深吸一口氣,仿佛嗅到遠在萬里之外的家鄉——贊比亞的氣息。“把這里的稻香,帶回非洲,跨越千萬里,改變家鄉的未來。”斯慕士說。
“糧食安全曾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斯慕士說。作為贊比亞畜牧漁業部的工作人員,他知道單靠傳統的耕作方式,難以滿足贊比亞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2009年,地處中國主要糧食產區之一吉林省的吉林農業大學承建中國援助贊比亞農業技術示范中心。中心成立以來,學校選派30余名專家教授,舉辦農業機械化、谷類和豆類作物種子生產、食用菌栽培、蔬菜生產及病蟲害防治等培訓班,斯慕士是2000余名當地學員之一。從土壤改良到作物育種,來自中國的技術打破了他過去的認知,促使他萌生了到中國求學深造的念頭。
2017年,29歲的斯慕士來到中國,進入吉林農業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在實驗室里,他學習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優化作物生長;在田間地頭,他與農技專家共同探討農作物改良方法。“學習這些技術,不僅是為了提高作物產量,更是為了應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和土壤退化問題。”他說,“農業的未來屬于那些掌握科技的人。”
截至目前,吉林農業大學已培訓來自74個發展中國家的900余名農業高級管理人員。
自2006年以來,吉林農業大學承辦了40期援外培訓項目,培訓來自74個發展中國家的900余名農業高級管理人員,其中超過400人來自非洲。斯慕士的班級里,聚集了來自尼日利亞、肯尼亞等非洲國家的學員,他們在中國的課堂上學習動物疫病防治、農牧業管理等技術,期待著將這些知識帶回家鄉。
2021年,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上,農業發展與減貧示范村建設成為“九項工程”之一。2022年,斯慕士以項目協調員的身份,參與了吉林農業大學在贊比亞的中非農業發展與減貧示范村建設項目。如今,在盧薩卡省瓊圭區希姆威村,來自中國的食用菌和蔬菜種植技術被應用于當地,通過引進現代化的機械和科學管理,幫助村民逐步擺脫對傳統耕作方式的依賴,改善了糧食生產,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聽親友們說,村子里的生活正在變好,我感到無比自豪。”斯慕士笑著說道。
當地學員在吉林農業大學承建的中國援贊比亞農業技術示范中心現場學習。
2023年,吉林農業大學在斯慕士的家鄉設立了海外科技小院。今年,中贊兩國迎來建交60周年,吉林農業大學入選教育部“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計劃”,即將在非洲開展更為廣泛的農業技術推廣。兩國農業合作的深度延續,讓斯慕士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使命——將中國的農業技術與智慧播撒到非洲的廣袤土地上。
秋日的吉林,天高云淡。站在無垠的稻田旁,斯慕士仿佛已經看到未來他的腳步踏上了贊比亞的土地。“不久的將來,我會帶著這些經驗回到家鄉,繼續種植希望,收獲未來。”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