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帶一路”看如何推進文明交流互鑒

      2024-03-18 11:30:02

      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七個著力”的重大要求,其中明確要求“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為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推動中華文明更好地走向世界指明了方向。我們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把握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必然趨勢,在共建“一帶一路”的歷史進程中,展現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與時代價值,為促進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文明總是在互學互鑒中不斷前進

      回顧歷史,文明總是在互學互鑒中不斷前進。多樣性是世界文明的基本特征,無論是古代的黃河流域文明、尼羅河流域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還是現代眾多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每一種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國家和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其存在的價值。不同歷史和國情,不同民族和風俗,孕育了璀璨多姿的人類文明,正是在多元文明包容共存、攜手并進的歷程中,人類歷史才得以不斷向前推進。

      自古以來,中華文明就是在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繁榮與發展。西漢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絲綢之路”打通了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渠道。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與亞非之間經濟、政治、文化的交流。如今,我們站在新的起點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這更離不開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

      從哥倫布1492年發現新大陸算起,以西方為中心的世界格局持續了近5個世紀。“西方中心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和歷史敘述模式,一度影響著世界文明的發展。在多元的世界文明體系下,西方文明始終占據著壓倒性的優勢,而占人類多數的其他國家始終沒有在世界文明中得到應有的地位,取得話語權。

      而近幾十年來,特別是21世紀以來,世界發生了重要變化,非西方力量快速增長,在世界格局、特別是經濟格局中,西方國家占比已小于50%,其他國家想要改變目前不合理的規則,擺脫“西方中心論”,文明間不平等的關系正亟待扭轉。共建“一帶一路”正是改變文明間的不平等狀態、提高中華文化影響力的一次有益實踐。

      “一帶一路”為文明互鑒開辟了道路

      自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后,經過10余年的發展,這項倡議獲得了世界上眾多國家的響應,也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發揮了重要作用。

      其一,“一帶一路”改變了世界市場的不平衡,也為改變世界文明體系的不平等開辟了道路。傳統的世界市場格局主要表現為發達經濟體之間的連接,或者是發達經濟體對發展中經濟體的單向轉移,這對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來說,本質上是一種結構上的不平衡。

      當西方文明在世界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時,他們不了解發展中國家的需求,也并不會向發展中國家傾斜任何資源。這就導致發展中國家在基礎設施、產業鏈以及文明表達上,都被西方文明所壓制。“一帶一路”倡議則為改變這種不平等提供了根本路徑。

      回想“一帶一路”倡議最初提出之時,國際輿論對其知之不多,甚至存在不少誤讀。但事實證明,“一帶一路”既不是“免費午餐式”的政府援助項目,也不是所謂“新版馬歇爾計劃”,它是中國政府倡導的、以市場經濟方式運行的、以企業為經營主體的新型國際公共產品。

      10余年來,“一帶一路”倡議已經在東南亞、南亞、中亞、中東、非洲、拉丁美洲等廣大空間展開,受到了150多個國家的歡迎和參與,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通過“一帶一路”,它們的文明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比如,中巴經濟走廊讓巴基斯坦不再是個嚴重缺電、晚上一片黑的國家,有了電才有工業化,也才能有現代文明;再比如,很多人以為中東地區只出石油,但當他們加入“一帶一路”倡議之后,中東地區開始發展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迅速走上了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的道路;還比如,在東非鐵路的修建、運營過程中,肯尼亞的工人和技術人員不僅學到了技術,也了解了協作的精神,了解了文明之間要互相包容和理解。本來它們是戰亂比較嚴重的區域,但現在也逐漸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

      所以說,“一帶一路”為文明互鑒開辟了道路,同時發展中國家文明中具有的優勢也慢慢展開。這種優勢是追求平等、合作、互利,與西方文明對殖民地國家采取強權、霸凌手段有根本區別。

      其二,“一帶一路”不僅僅為文明互鑒提供了物質基礎,它更是一種精神上的交流,也就是“民心相通”。“一帶一路”涵蓋150多個國家,它們有不同的歷史、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風俗習慣,之所以能達成合作,是人民之間的互相交流、彼此包容。我們所到之處,當地的老百姓切身感受到“一帶一路”帶來的好處。中老鐵路把老撾從一個內陸國家變成四通八達的國家,東南亞人民和我國西南地區的人民可以十分通暢地往來,為文明互鑒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再如印尼的雅萬高鐵,剛開始的時候,沿線的當地居民都不相信高鐵的便捷,不愿意動遷。當中印尼聯合鐵路公司讓當地居民代表親身感受高鐵的便捷之后,他們積極配合動遷,加快了修建進度。

      深化文明交流互鑒一定要有人民的往來,只有民心相通,文明的交流與繁榮才有堅實的基礎。中國始終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以“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打造開放、透明、多元、規范、高質量的廣義“一帶一路”,它突破了各國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和文化的差異,實現了文明交融、文化互補、人心互通。

      另外,“一帶一路”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平臺。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重大原創理念和戰略構想,在共建“一帶一路”的過程中,不同的人類文明平等交流、互相借鑒,結成了命運共同體。

      “一帶一路”為不同民族、不同歷史的人民的往來提供了便利,中國的人民去“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工作,“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人民來中國學習技術和文化,形成了大范圍世界文明的交流。最近幾年,筆者在哈薩克斯坦、希臘等地調研時,總是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親和力、互相信任,這都是文明互鑒帶來的。

      西方曾有一句詩:東方就是東方,西方就是西方,它們從不相遇。然而,現在它們不僅相遇了,而且結合得很好,創造了文明空間,也探索出了新的發展路徑。“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為21世紀的世界提供的物質與精神的公共產品,是古老的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作出的新的歷史貢獻。

      從兩個方面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正如習近平主席所指出的,各種文明本沒有沖突,只是要有欣賞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們既要讓本國文明充滿勃勃生機,又要為他國文明發展創造條件,讓世界文明百花園群芳競艷。當前,我們應從以下兩個方面進一步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一是堅定文化自信,這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的基本前提。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以昂揚自信、大氣開放的姿態,尊重文明差異,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這是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推動文明互鑒的前提。只有堅定文化自信,面對西方一些國家的文化霸權時才敢于亮劍、敢于斗爭。

      我們要講好中國故事,“一帶一路”就是最好的中國故事。一個個項目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整個過程就是講好中國故事。接下來,我們提出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這共建的過程,就是在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講好中國人民的故事、講好中國和世界相互成就的故事。

      二是秉持開放包容,這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的根本遵循。“有容乃大”“兼容并蓄”,這是中國文化形成過程的主要特征,在“一帶一路”推進過程中就體現為“開放、包容”。中國倡導“一帶一路”,不等于中國一家單干,更不是排擠其他大國或制度、價值觀不同的國家。某些西方國家對“一帶一路”有偏見或成見,這并不奇怪,因為它們的殖民擴張史就是一部對非西方文明加以壓制甚至絞殺的歷史,進而以此來推斷“一帶一路”。在21世紀的今天,這些西方人士應走近“一帶一路”,走進中國,才能了解和理解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包羅萬象。

      近年來,“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與中國建立了各種論壇,比如“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它們的舉辦進一步凝聚了國際共識,規劃了合作藍圖,把這條造福世界的幸福之路鋪得更寬更遠。再比如,“中國學”正發展成為一門顯學,以前“中國學”“漢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劍橋、哈佛等學術殿堂,如今之所以能擴展到全世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帶一路”在廣大發展中國家中深得民心,他們開始獨立研究中國。我們要進一步秉持開放交流的狀態,與共建國家繼續舉辦學術論壇,加強與世界各國漢學家之間的學術交流,促進各國民間交流和地方往來。

      簡言之,“以天下為己任”是中國歷代志士仁人的最高價值追求。“一帶一路”是以人類命運為己任的當代中國的責任體現和價值追求。我們要通過“一帶一路”的推進,把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落到實處,使之從抽象概念轉化為共同發展、共同安全、共同治理的實踐平臺,使中國文化的精神價值內涵在“一帶一路”項目上得到物質體現和社會體驗,進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執筆人:黃仁偉,特約研究員,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來源:浙江日報

      責任編輯:樊銳祥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