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義取利 義利相兼——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漫談之二

      2024-02-28 10:16:03 作者:趙曉舟

      編者按:新年伊始,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建設金融強國,要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誠實守信,不逾越底線;以義取利,不唯利是圖;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依法合規,不胡作非為。”這一重要講話,把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同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為金融系統注入了傳承傳統、積極向上的文化基因,也賦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指明了提升金融軟實力、增強金融核心競爭力、建設金融強國的前進方向。本報評論版對“中國特色金融文化”要做到的“五個方面”進行系統解讀,今天是第二篇。

      20240228095113236-45-c6220.jpg

      義利觀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重大課題之一,作為中國倫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義利觀為中國以及世界文化的繁榮昌盛作出了卓著貢獻。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具有功能性和營利性雙重特性,能否平衡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是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課題。金融行業要發揮自身業務特色,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優質服務,只有在義利之間取得平衡,才能保持健康循環。今天,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建設金融強國,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構建中國式現代化體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正確的義利觀作為價值引領、文化滋養、精神支撐,唯有如此,才有助于金融機構行穩致遠。

      以義取利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形成了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義利相兼的價值取向,培育了“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義利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要正確處理好“義”“利”關系,倡導見利思義、以義取利、重義輕利、舍利取義,反對唯利是圖、見利忘義。孔子主張“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孔子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荀子強調“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荀子認為“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孟子則倡導生與義“二者不可得兼”時要“舍生而取義”。墨子也提出,“義可以利人,故曰:義,天下之良寶也”。以上所述義利觀,歷來為世人所推崇,成為熔鑄中華民族精神人格的重要基石。

      翻閱中國歷史發現,傳統儒家經濟倫理向來倡導見利思義、義在利先,反對見利忘義、唯利是圖。我國傳統商幫中,晉商“利以義制”、徽商“以義為利”、浙商“義利雙行”等經營理念中,無不蘊含著以義取利的倫理思想元素。義與利,也是人生道路上繞不開的一個話題。義者,“事之所宜也”,即倫理規范和道德原則之下所持道義;利者,“生人之用曰利”,主要指實際利益。義利本身無褒貶,但對待義和利的立場態度,特別是在義與利發生矛盾時的倚重取舍,卻不僅體現一個人的義利觀,而且也能反映人品官德、覺悟境界和人生態度。由此,在社會道德中,義利觀通常更為人們所看重,而在義與利的矛盾面前能否心端行正,則是識辨一個人正直與否、高尚與否、擔當與否的“試金石”。

      中國傳統義利觀的價值取向對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民族精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形成、發展所起的作用是特殊的,對形成中華民族的道德操守、民族情結、民族心理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中國傳統義利觀歷經變遷,已形成了人們的一種精神自覺并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滲透在中國人的血液里,具有深厚的民族情結和價值情懷。中國傳統義利觀在不斷發展、豐富、演變的過程中呈現了獨特的價值特征。

      進入新時代,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對中華傳統義利觀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秉持以義取利、義利相兼的價值觀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便會以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福祉的增加為追求,摒棄短期套利、操縱市場、欺瞞造假等不當及違法違規行為,從而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并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

      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需要社會主義義利觀的指導

      社會主義義利觀是一種新型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它在繼承古代義利觀重視社會公利、道德理想和主張見利思義、義利并重等積極合理因素的基礎上,真實地反映了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制度的要求,是對義利關系的科學認識和關于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社會各種利益關系的基本觀點。社會主義義利觀中的“義”,就是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社會中各種利益關系的道德準則。社會主義義利觀中的“利”,則包括公利和私利,如國家和人民的整體利益、社會群體的集體利益,以及公民的個人利益等。

      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出訪非洲期間首次提出正確義利觀。201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要堅持正確義利觀,做到義利兼顧,要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樹道義”。2024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建設金融強國,要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做到以義取利,不唯利是圖。“正確義利觀”是中國傳統義利觀的提升和拓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

      新中國成立以來,從億萬人民翻身當家作主,到發展生產、告別饑餓、跨過溫飽,再到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邁向全面小康,“人民至上”始終是社會主義義利觀最為鮮明的價值標識。時代環境條件不斷變化,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永遠不變,喻于公義、喻于民利的本色愈發鮮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始終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肺腑言語,鏗鏘囑托,深刻彰顯我們黨不變的人民情懷。

      70多年前,毛澤東同志就曾指出:“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周恩來同志很形象地說:“下山不忘山,進城不忘鄉”,“如果忘了,就是忘本”。心中有民、心中有責,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憂群眾之所憂,這樣的義利觀正是共產黨人的崇高選擇。身處現代社會,我們既不能見利忘義,也不必談“利”變色。共產黨人謀求的利,不是個人私利、家庭小利,不是當大官、發大財、揚大名,而是天下太平、眾業祥和、人民安康。面對公與私的選擇,共產黨人每每能破除私心、成全公義,正是擔當民族大義、托舉人民幸福的毫不推辭,是先苦后樂、實干興邦的毅然前行。共產黨人的“見利思義”,是對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堅定篤信,是對家國情懷、民生福祉的高度張揚,是對社會主義義利觀的最佳彰顯,也是引領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價值指向。

      堅持以義取利、義利相兼是建設金融強國的價值追求

      堅持“以義取利,義利相兼”,深刻把握金融工作和金融監管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誠實守信、以義取利、穩健審慎、守正創新、依法合規的金融文化和職業操守,是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重要思想引領和價值追求。

      現代金融基于獨特的市場結構、經營模式、風險溢價等,屬于高收益行業。從西方國家的經濟金融實踐看,如果完全放任資本逐利的屬性,必然會導致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貧富差距拉大和周期性危機的爆發。金融使勞動分工、規模經濟成為可能,金融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的增長。但同時,金融資本的逐利性也容易誘發見利忘義、唯利是圖、道德淪喪等行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當利潤達到100%時,就有人敢于鋌而走險;當利潤達到200%時,他們就敢于冒上斷頭臺的危險;而當利潤達到300%,他們就會踐踏人間的一切法律。現實中,當金錢站出來說話的時候,連真理都會沉默。可見人性被利益誘惑和驅動時都會變了模樣。

      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必須跳出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金融發展路徑,弘揚以義取利的經營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樹立正確的經營觀、業績觀和風險觀,平衡好功能性與營利性的關系,堅持功能性是第一位的。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尤其是在金融為民惠民富民上下功夫,讓人民群眾更好分享發展成果,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誠然,在我們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有追求正當利益的權利。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道就是義,豈能把利益和金錢放在最先位置,甚至為了利益犧牲原則、為了富貴突破底線、為了享受不顧道德?金融是經營風險的特殊行業,對于金融人而言,尤其應該擺正義與利的關系,可以追求個人的合法權益,但不可以有自己的灰色私利,更不能把公權當成謀取私利的工具。這是金融職工應該秉持的義利觀,也是中央領導強調“以義取利,不唯利是圖”的深意所在。

      當今時代,市場經濟高歌猛進、社會財富不斷積累。有人片面地認為,消費主義成為暢行無阻的價值準則,物質利益更是衡量一切的價值尺度。在這樣的現實語境中,不怕物質誘惑多么熾烈,就怕內心自律潰敗;不怕監督存在留白,就怕不能戰勝“心魔”。處在義利之間的金融人,尤須慎思之,明辨之。

      現實告訴我們:“一個人最大的敵人,往往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建設金融強國,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金融人才,欲做一名無愧于時代的金融人,唯有拿出“茍利國家生死以”的勇氣,具備“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的胸襟,保持“國計已推肝膽許,家財不為子孫謀”的作風,才能不斷補足精神的鈣質、吸收思想的營養,進而涵養正確的義利觀,抵御私利的誘惑。

      責任編輯:陳平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