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蘭州大學緊緊把握“一帶一路”區位優勢,加強資源聚合,搭建文化交流平臺,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蘭大的學科和智力支撐。成百上千份咨詢報告的反復打磨、幾年如一日的深入調研、一期期國際交流論壇的舉辦……背后是蘭州大學為“一帶一路”建設貢獻力量的決心和信心。
打造新型智庫,當好參謀助手
“蘭州大學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積極參與者。”蘭州大學中亞研究所副所長汪金國教授說。
作為國內最早從事中亞研究的科研機構之一,1994年設立的蘭州大學中亞研究所已經在學術界形成中亞研究的比較優勢。多年來,依托蘭州大學的研究優勢、區位優勢、方向優勢、學科優勢,中亞所建立起成熟的研究體系——
專兼職人員每年在國內外高水平學術期刊發表50篇左右學術論文,為相關部門提供近百篇咨詢報告;以書代刊出版的《中亞研究》在學術界獲得較高關注……經過30年的探索和努力,中亞所碩果累累。此后,蘭州大學還設立印度研究中心、阿富汗研究中心、格魯吉亞研究中心等區域和國別研究中心,開展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研究。
蘭州大學主動服務國家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成立了“蘭州大學絲綢之路經濟帶研究中心”,2017年將其整合拓展為“蘭州大學‘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并于2019年進行實體化建設,致力于打造中國特色新型智庫。
“我們以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及沿線節點國家為主要研究對象。”蘭州大學“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朱永彪教授說。
“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做好前瞻性、儲備性研究。”朱永彪這樣概括蘭州大學“一帶一路”研究的使命愿景。
多年來,蘭州大學圍繞“一帶一路”創新發展過程中的關鍵性問題,形成系列政策建議咨詢報告。“2019年以來,我們完成了300余份咨詢報告。”朱永彪說。
蘭州大學“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一份精煉、準確的研究報告背后,是許多科研工作者為期幾個月甚至數年的調研。
從甘肅向西而行,他們多次前往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爾、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開展調研、參加研討會,了解當地情況,為國家政策的制定提供智力支持。
以甘肅為原點向內下沉,他們跑遍14個市州,探訪幾十家企業,深挖經濟發展痛點,以助力甘肅更好地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我們也將積極作為,提升自身能力,希望能夠進入國家智庫的建設序列之中,更有力地助推‘一帶一路’建設。”朱永彪說。
牽線搭橋促進共贏發展
近年來,正是因為有扎實的調研作支撐,蘭州大學“一帶一路”研究中心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建議。
蘭州大學“一帶一路”研究中心發布《甘肅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系列報告》等,由來自蘭州大學經濟學院、歷史學院、管理學院的多學科研究團隊合力完成,其中有的提議已獲政策應用……
此外,蘭州大學不少科研工作者在調研之余,還作為“一帶一路”使者牽“線”搭“橋”。這些年,蘭州大學“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副主任龍瑞軍教授先后前往50多個國家進行考察、講學,促進中外合作,切實解決當地現實問題。
在巴基斯坦考察時,龍瑞軍發現當地北部山區電力匱乏,無法進行農業灌溉,于是將甘肅太陽能泵引入當地,實現了河水流到幾十米高的臺地農田中進行灌溉;把燕麥和苜蓿種子送到當地的農業研究委員會,提高作物產量。
在尼泊爾考察時,龍瑞軍發現當地40%的馬鈴薯依賴進口,便推動甘肅定西馬鈴薯參加“興都庫什喜馬拉雅適應創新科技成果展”……“因為甘肅與中亞、南亞存在著很多氣候、地形、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相似性,所以我們聯合甘肅省內的優秀企業,積極向外推廣我們的優勢產業和先進技術。”龍瑞軍說。
龍瑞軍說:“我們將進一步進行企業與企業之間、社區與社區之間‘點對點’的連通,從而高度匹配社會需求。”
“就像一句中國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希望通過技術轉讓,將先進的知識技能和教育理念等引入貧困地區。目前,我們在試驗蘭州大學生態學院提供的作物品種,以期成果轉化應用,不斷增加產量、促進經濟發展,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塔吉克斯坦霍羅格中亞大學山區社會研究所研究員阿齊茲·阿里·汗表示。
巴基斯坦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特區索尼·賈瓦里政策中心負責人伊扎爾·阿里·亨扎伊在參加前不久由蘭州大學牽頭舉辦的世界屋脊山地農業和糧食安全大會時說:“我們珍惜中巴經濟走廊帶來的機會。我們看到了近年來中國在脫貧攻堅方面的成績和在‘一帶一路’建設方面作出的貢獻。我們相信中巴經濟走廊帶來的機遇將是長遠的、廣泛的,受益的也將不只是巴基斯坦。”
助推“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文明互鑒
新時代,“一帶一路”建設正有力推進,一條綿延千年的文明之路又煥發著新的生機。蘭州大學積極搭建文化交流平臺,加強中外文化交流互鑒,在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中貢獻力量。
“未來總有一天會發覺,我們為自己而驕傲,未來總有一天會見證到,中國夢的閃耀,跨越千山萬水的追尋,心中依然充滿了力量,就在世界某一個角落,有你和我認真地在綻放,瀚宇之花盛開的地方。”蘭州大學2011級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生閆娜在《瀚宇之花盛開》中寫下了漢語教師志愿者的心聲。《瀚宇之花盛開》被國家漢辦確定為漢語教師志愿者歌曲。
蘭州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于2009年獲批,截至目前共培養孔子學院獎學金留學生151人、中國學生716人,面向世界35個國家派出實習漢語教師461名,其中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409名,培養出一大批致力于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優秀國際中文教育人才。
近年來,蘭州大學還著力引進和培育國際化高水平人才,搭建“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橋梁。
自2013年至今,蘭州大學累計引進7000余名長短期國(境)外專家參與到學校教學科研等活動和文化交流互鑒中,并吸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青年來校留學,累計招收培養留學生3000余人,為“一帶一路”建設培植了友誼的種子。
美味的蘭州牛肉面改變了來自尼日利亞的留學生金佑琪對中國飲食文化的認知。學習之余,金佑琪專門去學習制作牛肉面。畢業后,金佑琪打算在尼日利亞開一家牛肉面館,將中國的飲食文化帶回家鄉,讓更多人愛上中國美食,愛上中國文化。
為了凸顯大學文化底蘊,發揮“一帶一路”文化區位優勢,2015年,蘭州大學等47所中外高校在甘肅敦煌共同成立了“一帶一路”高校戰略聯盟,達成《敦煌共識》。聯盟為打造“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推動共建國家和地區之間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全面交流合作,承辦了多個“一帶一路”高端論壇。目前,聯盟成員總數已達到184個。
中外文化的互鑒,不是簡單的交流與溝通,而是一場場、一件件有內涵有深度的文化活動。在蘭州大學,“中華情韻”——蘭州大學大學生藝術團加拿大巡演、蘭州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師生赴烏克蘭暑期交流活動、中外學生跨文化交際訓練營、“敦煌文化行”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動持續不斷。
“通過‘心連心、面對面’式的交流與溝通,實現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民族間的理解、認同與互信。”蘭州大學“一帶一路”多語言研究中心主任丁淑琴認為,這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民意基礎。“‘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蘭州大學正在努力讓中國元素隨著‘一帶一路’逐步走向全球。”
(來源:甘肅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