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加強“一帶一路”學術共同體建設的倡議發布以來,成為學術界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亮點。該倡議旨在服務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貢獻學術界的智慧和力量。構建開放包容的“一帶一路”學術共同體將為“一帶一路”的理論和實踐創新提供持續動力。
匯聚各方學術力量
2023年9月9日,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主辦、“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學術論壇承辦的“一帶一路”建設十周年研討會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學者交流研討達成共識后發布了加強“一帶一路”學術共同體建設的倡議,并得到中外逾百位致力于“一帶一路”研究的專家學者的支持響應。
該倡議的主要內容包括八個方面,一是倡議發起成立“一帶一路”研究會,打造開放、包容的“一帶一路”學術生態圈,共同講好“一帶一路”故事。二是倡議加強“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研究,積極推進國際對話與交流,共同培育和發展“一帶一路”學。三是倡議堅持長期研究,與“一帶一路”建設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相伴相生。四是倡議開展交叉研究,推進中外各種形式的“一帶一路”跨學科研究。五是倡導學以致用,積極發揮智庫作用,服務政府決策、企業投資和社區發展。六是倡導守正創新,致力于構建“一帶一路”理論知識體系和全球公共知識產品。七是倡導加強人才培養,大力支持中外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從事“一帶一路”研究和實踐。八是倡導“和而不同”,努力擴大學術共識,不斷加強“心相通”、打造“一帶一路”學術研究“朋友圈”。此后,該倡議成為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一系列多邊合作成果之一,即第45項成果——加強“一帶一路”學術共同體建設的倡議。該倡議有助于匯聚各方學術力量,學以致用、用以強學,形成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強大合力。
目前,“一帶一路”學術共同體已進入實質性發展階段。“一帶一路”倡議為“一帶一路”學術共同體的構建提供新的發展動力,有助于“一帶一路”倡議的國際化學術平臺構建,推動全球“一帶一路”研究的交流合作,實現資源共享、成果互認、人才流動。加強“一帶一路”學術共同體建設的倡議作為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的提出,則進一步為“一帶一路”學術共同體建設提供了國際合法性和全球性動力。
一是“一帶一路”學術共同體的構建更強調內外一體的全球性,即該學術共同體不止是中國的,更是“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乃至全球的。二是“一帶一路”學術共同體的生態建設,即國內外“政產學金媒”等各界協同推進,符合各方共建“一帶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三是“一帶一路”學術共同體建設將更加注重系統性,即在機制建設、基礎研究、交流合作、學術規范、智庫建設、人才培養、創新實踐等方面全方位展開。四是“一帶一路”學術共同體強調開放共享、互惠互利、和合共生,為“一帶一路”的科學研究營造良好環境。五是“一帶一路”學術共同體的建設,從根本上說是為解決中國與世界共同發展的難題進行科學探討,并為“一帶一路”的實踐提供強大智力支撐。
推動“一帶一路”學的創建
“一帶一路”倡議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具有跨學科性。“一帶一路”學形成于人文社科與自然科學等多學科的交叉融合,而“一帶一路”學的發展也促進了各相關學科的發展。著眼于“一帶一路”未來金色十年的發展,有必要對“一帶一路”學理論體系進行較為系統的概括提煉。“一帶一路”學是在客觀上研究“一帶一路”發展規律、主觀上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的理論體系。當前,“一帶一路”學的理論體系仍在發展之中,其系統性理論化的發展需要進一步明確其學術使命、理論范式、概念體系等。在這方面,中國學者應把 “一帶一路”學理論建設作為我國自主知識體系創新的重要內容。“一帶一路”學是基于“一帶一路”建設的長時段、大規模、寬領域合作實踐而來的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創新,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理論支撐。
“一帶一路”學將“一帶一路”建設與中國改革開放,以及整個中國的對外開放合作史進行了有效承續,豐富完善了中國制度型開放的理論體系,并將其擴展為中國與世界共同發展的理論體系,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理論支撐。“一帶一路”學將中國傳統的“天下為公”理念貫穿其中,符合習近平主席強調的“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精神。“一帶一路”以中國式現代化帶動和引領世界共同發展,如將中國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與國際上的自貿區建設相結合、“一帶一路”與國際地區性組織及發展戰略對接等。這體現了共商共建共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從而實現更大范圍的自主知識體系創新。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帶一路”學的自主知識體系創新在得到各學科的支持和滋養的同時,也需要支持和滋養其他學科,實現我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整體繁榮。
提供全球公共知識產品
共建“一帶一路”所包含的共商共建共享、全球互聯互通等理念,正在成為全球普遍認可的公共知識產品。而且,十年來,越來越多的部門、組織、智庫置身其中,不斷豐富完善“一帶一路”學的公共知識產品。這些全球公共知識產品有助于在實踐和理論上突破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和治理赤字的全球困境。
“一帶一路”學術共同體提供全球公共知識產品應關注兩個問題。一是“一帶一路”學作為全球公共知識產品,不分社會制度、不論國家大小和發展水平高低。今后更應關注如何提高“一帶一路”學與西方國家提供的公共知識產品的相容相通。二是要特別重視“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本土學者提出的實際需求和創新理念,尤其要將區域國別學作為“一帶一路”學術共同體的基礎支撐。立足“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實際需求,針對性地開展研究,充分尊重各國發展道路選擇和優先發展領域,開展對話交流,了解各方關切,以需求引領研究方向。此外,區域國別學對“一帶一路”學術共同體的支撐作用凸顯。無論是與共建國家深化互聯互通、拓展合作領域,還是促進人文交流凝聚人心、強化“一帶一路”風險防控,一個基本條件就是要加深對共建國家情況的了解。這就對區域國別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