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共建“一帶一路”進入第二個十年的開局年,也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第5個年頭,在這個節點時刻,我們可以看到,成渝地區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額年年攀升、境內外資金融通渠道不斷通暢,那么,四川該如何更好地融入“一帶一路”的第二個十年?
趕“時髦”的底色是更高質量融入
●第二個十年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會圍繞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展開
●對四川而言,綠色經濟和數字經濟既是最應該去關注、最應該去趕的“時髦”,也是優勢所在
川觀智庫: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進入第二個十年的節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也邁入了第五個年頭。四川如何研判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的新形勢,以推動構筑向西開放戰略高地的建設?
郭曉瓊:第二個十年,時代的背景有變化。首先是國際環境日趨復雜,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地緣政治風險與日俱增,這種情況下,各國發展經濟首要考慮的是安全。具體到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不少國家經濟增速放緩了,貿易投資類需求受到一定影響,四川向西開放的難度有所增加。
再者,共建“一帶一路”經過十年,已經從謀篇布局的“大寫意”到了精耕細作的“工筆畫”階段,未來十年將開啟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新階段,對四川來說,就得更高質量地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可以說,前十年基礎工作好做,第二個十年高質量的要求可能更難。這些變化對四川而言,一定是挑戰和機遇并存的。
川觀智庫:具體的挑戰和機遇是什么?
郭曉瓊:可以確定的是,新十年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一定會繼續圍繞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展開。而大方向下會有新的具體重點:比如“數字絲綢之路”“綠色一帶一路”等理念,更強調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強調為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賦能。
對四川而言,綠色經濟和數字經濟既是最應該去關注、最應該去趕的“時髦”,也是優勢所在。以走出去為例,不少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仍屬于發展中國家,正邁向工業化初級階段,其招商引資結構主要以重工業為主,其中制造業、建筑業都是關鍵投資領域。四川綠色發展的理念和經驗,就可以與上述領域緊密結合起來。如果是引進來,四川作為清潔能源生產和輸出大省,“雙碳”領域的實力更具備外資吸引力。
也可以這樣總結,過去十年四川開放的基礎設施硬聯通已基本形成,無論鐵路、公路,還是航空以及物流樞紐,這些基礎支撐已經具備。第二個十年,四川融入“一帶一路”應該更重視軟聯通。
趕“時髦”要更加關注軟聯通
●從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新興領域著手,對接規則、互認標準
●更大力度做好人文交流,突出四川文化及旅游優勢
川觀智庫:哪些內容屬于軟聯通?
郭曉瓊:軟聯通要特別注重兩個方面。第一是政策溝通,包括規則的對接、標準的互認等,通過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去達成,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或城市,去實現一城一策、一國一策。
第二是民心相通。“一帶一路”不僅是一條經濟發展之路,更是一條文明和文化的交流互鑒之路。過去十年我們投入了更多精力實現硬聯通,第二個十年,四通八達的往來通道可以更好促進人文交流,推進民心相通。
川觀智庫:這些軟聯通和前面建議的四川趕“時髦”有關系嗎?
郭曉瓊:是密切相關的。首先規則和標準的對接互認,是為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時髦”產業走出去和引進來鋪路搭橋,提高通關效率,消除投資壁壘,促進產品流通,是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提升的關鍵舉措。同樣的,人文交流和文化互鑒,是為了增進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民眾間的彼此了解,只有足夠多的了解和認識,才能更好地接納,更好地實現共商、共建、共享。
川觀智庫:四川具體怎么去落實軟聯通?
郭曉瓊:具體落實軟聯通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第一,率先從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網絡空間等新興領域出發,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或地區去對接規則、互認標準等。這些領域的發展沒有那么多發達國家已經覆蓋的國際規則,更利于我們去探索。
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做好政策功課,包括盡可能徹底了解熟悉我們國家關于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的相關政策,用好這些政策。另外,也要了解合作國家的相關政策。比如有些國家,他們沒有減排壓力,那么我們怎么去跟一個沒有減排壓力的國家進行綠色經濟合作?數字經濟也是如此,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數字經濟基礎不一樣,所以具體到合作,我們一定要通過一國一策的方式,以共商、共建、共享的辦法去對接。
第二,更大力度做好人文交流。在考古合作、教育合作、文化藝術合作、旅游合作、醫療衛生合作方面,四川優勢突出。譬如四川是大熊貓的故鄉,“熊貓外交”是非常好的路徑。四川還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旅游資源,其中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合作點。第二個十年,四川可以聚焦人文交流,落地更多“一帶一路”的品牌活動,創建屬于自己文化領域的“達沃斯論壇”“博鰲論壇”等。
趕“時髦”不能忽視硬聯通
●中歐班列(成渝)要繼續發揚規模優勢和創新優勢,并注意不同城市或口岸的差異化發展
●硬聯通有著整體性思路,對外開放是一個地方從上至下全方位的聯動
川觀智庫:中歐班列已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和標志性品牌。但作為硬通道,就不可避免地會存在部分口岸或城市擁堵,而部分口岸和城市冷清的情況,中歐班列(成渝)亦有類似情況,該如何提升完善硬聯通?
郭曉瓊:有必要再強調,從硬聯通到軟聯通的重視,絕對不是指忽略硬聯通,而是一如既往地重視硬聯通,同時在過去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對軟聯通的重視。
回到你提的問題上,我認為關鍵解決惡性競爭。首先是通過體制機制的設立,推動市場經營和運行公平公正、規范、透明。我一直建議,針對中歐班列的發展,應該站在國家層面去形成合力,進行體系化的建設。中歐班列開辟亞歐陸運新通道,助力沿線國家經濟發展,它應當是一個公共物流產品,有這樣的意識,才能從整體上去提升它。再者是各口岸或城市的差異化發展,應結合地方資源的獨特性來推動線路運行。口岸擁堵與“對岸城市”的基礎設施、辦事效率也有關,解決辦法是和“對岸城市”協同推進,包括協議簽訂,標準對接之類,這也是未來可以努力做的事。
川觀智庫:西安、武漢、鄭州等城市開行的中歐班列在2023年整體表現不錯,這對中歐班列(成渝)的運行來說,會不會帶來壓力?
郭曉瓊:西安、武漢、鄭州等城市的中歐班列快速發展,并不能看做是對中歐班列(成渝)的挑戰。事實上,中歐班列(成渝)開行時間最早、線路最多、覆蓋面最廣,是強強聯合的典范。在創新運行方面,無論成都還是重慶都卓有成效,亮點頻頻。接下來的重點,是繼續發揚規模優勢和創新優勢,并注意差異化走向。
當然,好的模式是可以學習的。以武漢為例,依托長江黃金水道,武漢開辟鐵水聯運線路,回程貨物可以從武漢中轉到沿海港口。鐵水聯運班列在武漢形成了“海—江—鐵”物流閉環,甚至吸引長三角、珠三角等地企業的外貿物資聚集。現在武漢中歐班列已開通“日本—武漢—歐洲/蒙古國”多式聯運、“韓國—武漢—歐洲”多式聯運等多條中轉貿易通道。
此外,中歐班列開行好不好,不僅是一條鐵路線運行的事,實際上是城市對外開放上下貫通的事。譬如,我們看到去年西安成為全國首個中歐班列年度開行量突破5000列的城市,也要看到2023年中國-中亞峰會在西安舉行,所以政府搭臺,到企業、貨物走出去,一定是向上和向下貫通的事。
來源:四川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