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并發表題為《建設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世界》的主旨演講。習近平主席強調,中方愿同各方深化“一帶一路”合作伙伴關系,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為實現世界各國的現代化作出不懈努力。習近平主席鄭重宣布了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構建“一帶一路”立體互聯互通網絡,支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開展務實合作,促進綠色發展,推動科技創新,支持民間交往,建設廉潔之路,完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機制。值得注意的是,蘊含著中國生態文明理念的“促進綠色發展”這一重要行動名列八項行動之中。綠色發展是中國生態文明理念的落地,也是中國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路徑。
2013年秋,習近平主席在訪問哈薩克斯坦、印度尼西亞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2015年3月,為推進實施“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以下簡稱《愿景與行動》)。《愿景與行動》指出,在投資貿易中突出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共建綠色絲綢之路。2016年6月,習近平主席在訪問烏茲別克斯坦時提出,攜手打造“綠色絲綢之路”。至此,共建綠色“一帶一路”的倡議正式出現在國際視野中。綠色“一帶一路”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先后于2017年4月和2022年3月發布《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和《關于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意見》兩個專項文件。綠色“一帶一路”的建設與發展是中國積極應對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的體現,也是被世界人民堅定選擇的時代之舉。
全球生態挑戰與“一帶一路”生態問題
自工業革命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后,生產力高度發展,科學技術迅速進步,在經濟全球化和貿易全球化向前邁進的同時,人類對自然界的過度干預也日益加重,全球性的生態挑戰取代了地域性的生態破壞問題。土地被用至匱乏,淡水被污染,森林植被遭到不可逆的砍伐與開發,諸如此類在抱持“先污染,后治理”舊理念下的發展模式,加劇了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減少、自然資源消耗超速等問題。
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也面臨著生態挑戰。“一帶一路”包括六大經濟走廊,貫穿亞歐非大陸,其地理跨度大,生態環境呈現出地域分異性和地理尺度特征,表現出來的具體問題也各不相同。六大經濟走廊中的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存在荒漠化問題,有多個國家遭受著荒漠化和干旱帶來的風險。中蒙俄經濟走廊則因地處中高緯度地區,受到凍土問題的困擾,加之近年來氣候變暖,凍土退化速度加快,消融范圍擴大,影響了基礎設施的運行安全。除此之外,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的風沙危害問題,中巴經濟走廊的泥石流災害問題,海上絲綢之路的極端天氣問題,既是相關地區所處地理位置本身自然環境較為脆弱所致,也與其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曾經歷的過度開發和產業轉移有關,從而人為導致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
共建綠色“一帶一路”是現實需要
面對復雜的生態環境問題和嚴肅的生態環境保護要求,如何解決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推進經濟綠色轉型與健康發展、順利過渡到人類生態文明新紀元,成為擺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面前的重要任務。
自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一帶一路”倡議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貫徹開放、綠色、廉潔理念,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導向,建設了一條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的互利共贏之路。新冠疫情期間,“一帶一路”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與活力,在穩定國際供應鏈的同時,加速了國際物流網絡建設,為全球抗疫提供了有力支持。后疫情時代,“一帶一路”繼續向前發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生態挑戰影響著全球每一寸土地。在此情況下,國際社會對中國倡導的綠色“一帶一路”給予了高度關注,期待綠色“一帶一路”能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韓國環境研究院研究委員姜宅九和韓國外國語大學教授鄭起雄的合作研究指出,2012年以來,綠色低碳發展在中國國內戰略以及對外政策中的地位持續提升。中國積極將“一帶一路”與綠色低碳發展相結合,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發展生態友好型產業和技術。
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不僅對中國國內的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綠色轉型有強大的推動作用,也能夠對全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發揮積極作用。國之大者,將承以重任。“綠色”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鮮明底色。中國不僅重視國內的生態文明建設和國家經濟綠色轉型,也關心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展,希望能為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共建綠色“一帶一路”的規劃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以中國的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
在中國本土生態文明建設正如火如荼進行并已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時,我國也分外關注全球的生態環境變化,希望能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凸顯中國智慧的中國方案。2017年4月,原環境保護部、外交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聯合發布《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系統闡述了建設綠色“一帶一路”的重要意義,要求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為推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作出積極貢獻。《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將生態環保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分享我國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理念與實踐,提高生態環境保護能力,防范生態環境風險,促進共建國家和地區共同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有力的服務、支撐和保障。針對自然資源配置不合理、生態環境污染、資源要素緊張、經濟結構不當等“老大難”問題,堅持合作共享,支持共建國家摒棄粗放型經濟、通過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支持共建國家進行產業轉型升級,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讓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人民切實感受到生態環境治理所增進的民生福祉,共享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成果。
2017年5月,原環境保護部發布了《“一帶一路”生態環境保護合作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明確指出,建立健全綜合協調機制,加強政府部門之間、中央和地方之間、政府和企業及公眾之間多層次、多渠道的溝通交流與良性互動;堅持需求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進一步研究出臺一批有針對性政策措施,創新實踐方式,完善配套服務,提高對生態環保合作的支持力度。在此基礎上,《規劃》提出了25個重點項目,包括政策溝通類6個,設施聯通類4個,貿易暢通類3個,資金融通類2個,民心相通類4個,能力建設類6個。這些由中國牽頭、涵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合作項目對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更彰顯了中國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添磚加瓦的大國風范。
《指導意見》與《規劃》作為對黨中央關于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重要工作部署的響應,成為了指導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工作綱領,不僅詮釋了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意義和總體思路,還體現了中國對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堅定決心和切實行動。
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
自從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旨在通過加強國際合作,對接彼此發展戰略,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共同發展而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之后,“一帶一路”相關合作穩步推進,受到各方的普遍歡迎和積極參與。歷經3年多的發展之后,2017年5月,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首屆高峰論壇明確了未來“一帶一路”合作方向,規劃了“一帶一路”建設具體路線圖,確定了一批“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并倡議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2019年4月,隨著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舉行,由中國生態環境部與中外合作伙伴共同發起成立的“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以下簡稱“綠色聯盟”)正式成立。
“綠色聯盟”成立后,持續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實現《巴黎協定》目標作出貢獻。“綠色聯盟”打造政策對話和溝通平臺,分享綠色發展理念與政策,為“一帶一路”利益相關方搭建溝通渠道,推動建設聯合研究網絡,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提供支持與政策建議;打造環境知識和信息平臺,分享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知識與數據,提供與綠色“一帶一路”相關的數據與分析,推動環境管理能力建設,提高相關國家環境意識;“綠色聯盟”還打造了綠色技術交流與轉讓平臺,促進綠色技術合作,提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生態環境保護、氣候行動與污染防治能力,推動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綠色投資與貿易的發展。
目前,“綠色聯盟”已有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斯里蘭卡、巴基斯坦等多個國家的40多個中外機構加入。本著凝聚“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共識,開展開放、包容、共贏的“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合作和行動實踐,助力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實現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宗旨,“綠色聯盟”的綠色使命將一直在踐行的路上。
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提供綠色保障
2015年9月,聯合國發展峰會審議通過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該議程的重點之一便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可持續發展,這與中國著力推動的共建綠色“一帶一路”高度契合且相輔相成。在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合會”)2021年年會“綠色‘一帶一路’與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主題論壇上,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兼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里克·索爾海姆(Erik Solheim)表示,中國在植樹造林、減貧、可再生能源開發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一帶一路”將通過綠色投資為全面脫貧創造重大機遇。下一步,應加強綠色投資與綠色技術轉移,積極推行綠色金融,推廣綠色生活方式和綠色發展最佳實踐,讓更多共建國家受益。
國合會“綠色‘一帶一路’與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專題政策研究項目組綜合分析了國內外環境管理相關政策、方法和實踐經驗,提出了構建“一帶一路”項目綠色管理體系的政策建議,以期能夠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提供綠色保障與動力。該研究對中巴經濟走廊在新能源合作領域的典型案例三峽巴基斯坦風電二期項目第二風場(以下簡稱“第二風場”)進行了詳細的考察和分析,總結了第二風場項目在各個階段所采取的環境管理策略和環境保護措施,如嚴格履行環評程序、施工期間強化環境保護監測管理、選址過程盡可能遠離避讓自然保護區等,為共建綠色“一帶一路”類似合作的落地實施提供了有效可行的政策建議。
在國際上,無論是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還是尚未正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都非常關注包括綠色“一帶一路”在內的“一帶一路”的規劃與發展,海外學者紛紛開始研究“一帶一路”框架下的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等議題。新加坡管理大學法學院研究助理艾莉森·吳(Allison Goh)長期關注建立在綠色“一帶一路”基礎上的綠色可持續金融的現狀與未來前景。艾莉森·吳在文章中指出,中國政府一直在不斷完善促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和綠色金融發展的政策法規,并一直全力支持“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項目。
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發起者,有大國擔當和大國責任的中國一直在全力推進相關項目的進展與實施,全力促進和支持共建國家的經濟結構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截至2023年10月,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的努力。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即2023年,“一帶一路”的成果已經非常顯著。而在生態挑戰日益嚴峻的今天,在“一帶一路”經歷十年蓬勃發展的今天,共建綠色“一帶一路”已經成為中國人民乃至共建國家人民共同努力的方向。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共建綠色“一帶一路”是時代的選擇,是歷史的選擇。中國將繼續把綠色作為底色,推動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綠色投資、綠色金融,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共同家園。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字號